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給乳癌媽媽的安慰
文/林彥妤﹙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雖然每一個人在與癌症周旋的歷程,可能因癌症的不同而病況有所差異;或者既使同一種癌症的期別,也可能有不同的變形。因此,每一個人的抗癌經歷可能不盡相同。從以下的案例我們可以學習在摯愛的人罹患癌症時應該給予哪些適當的協助:
一位女士,我們就稱她危女士。以下是她面臨的情形:
危女士約四十歲從事研究工作者,已婚並有一個十歲的兒子。因先生事業極為忙碌, 她分擔絕大部分教養小孩及打理家務的責任。在ㄧ次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被發現乳房有一疑似腫瘤的硬塊。然而她心想: 先生這麼忙於事業、自己的工作也放不下;尤其若她接受治療那麼誰來照顧十歲的兒子。因此她並沒有參與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直到腫瘤越來越大,讓她無法不去面對就醫的事實時,她的診斷已是乳癌第三期。
上述的案例可能令人氣急敗壞,扼腕地說:「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既然擁有良好的健康習慣定期做健康檢查,且有相當的問題解決能力;為什麼不在第一次檢查時就把握時效、盡速就醫?面對不就使問題化解嗎?」
第一個反應都是難以相信
試想,當醫護人員告訴危女士乳房檢查結果顯示有些不尋常,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時,浮現在她腦海中的思緒是什麼?第一是對身體與醫療的考量:無論只是存疑或是確定有癌症的可能性,大部分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難以相信,甚至震驚這事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接著會恐懼病情的嚴重性!有時稍有一點信心掠過心頭,告訴自己:「大概沒事吧!?」然而,很少人會就此打住,坦然面對。
多數的人可能突然超具想像力:猜測若進一步的檢查證實是惡性腫瘤,那該怎麼辦?多快要安排開刀?還需再找第二位醫師的意見嗎?若要開刀,要找哪位外科醫生?在哪家醫院開刀?癌症的治癒率又如何?…這麼一路想下來,也夠令人心驚膽跳了。
家人應及時主動查覺並提供協助
第二是家庭與社會功能再適應的評估:雖然危女士可能面臨健康的危機,但她或許像許多典型的賢妻良母,她總把孩子、家庭和工作的責任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特別是最放心不下,如果她接受治療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影響。
這樣的衝擊也凸顯家庭的結構與功能。危女士儘可能不增添丈夫的負擔,若是先生未及時主動查覺並提供協助,可能就會延誤太太就醫的時機,最後變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最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失控感
第三是(1)危女士所面對的壓力或挑戰 (例如:治癒率、對她孩子發展的影響)是否可應付?(2)是否具有面對就醫所需足夠的資源?
經評估之後,若她認為壓力的來源是無法控制且是既成的事實卻又缺少足夠的資源時,最先需調整她的失控感,否則很難期待她積極參與追蹤檢查。尤其以她的專業背景而言,對所做決定具有高度信心且可掌控性可能對她格外重要。然而,癌症的治療決策過程中,又總是在許多不確定性與互相衝突的觀點考量需要做出決定,往往令人舉棋不定、陷入徬徨無措的焦慮中。
如何增進對無法控制的事件之掌控感?較有效的因應策略是「否極泰來」(1)勇敢地想像: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既使事實可能是殘酷的,但與現實的正面接觸可將人從虛擬地可掌控的假象中被釋放;(2)坦然的接受最壞的情況並以最壞的打算來解除所面臨的擔憂,因為再糟也不過如此。
給孩子一個另類珍貴的學習機會
若危女士與她的家人可以在第一次檢查時,視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是努力於可以搶救的部分,而沒有固著於這個疾病的負面或無法控制的部分,那麼整個故事的結局可能重新改寫。特別是既知別無選擇 (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是最好的策略),就用他們所擁有的優勢在面對困境時勇敢活下去。
另一方面,雖然整個家庭包括孩子都可能受到相當大的震盪,甚至因家庭分工的角色增加。但家人藉著真誠的探索疾病對自身的衝擊、表達生理、情緒的痛苦或是慶賀成功的控制疾病,不只可以減少面對問題的孤單感,並拉近彼此的親近感。對她的孩子也許是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可能危女士最擔心是就醫對她小孩發展的影響。如她的孩子可能需適應暫時沒有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的生活,且因母親的疾病而被迫提早面對人生的無奈與苦難。當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為孩子挪去看來似乎不必要的橫生挫折。
但是這不也是今日令許多家長頭痛的「草莓族」,甚至「布丁族」的成因之一嗎?而且,當父母認為只有自己能給孩子最好的,無形當中是否也強化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與對外界的不信任感?因此限制了孩子向外汲取資源的動機。
當我們覺得「山窮水盡疑無路」時,中國古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提醒我們這或許是一個否極泰來的轉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